"朱元璋大杀功臣",这个话题早就不是什么"鲜货"了。而最后败在朱元璋手上的人那么多,一个个说下去,也确实不是个小"工程"。在朱元璋杀害的一众朝臣之中,他的三位开国大功臣,便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个"大工程"之中的一个部分。
(资料图片)
被朱元璋除掉的三位开国功臣,分别是朱元璋眼中的"萧何"李善长、帝师宋濂和"张良"刘基。
"萧何"、"帝师"、"张良",这三人能有这样的美誉自然是因为他们有类似张良和萧何的功绩。李善长在朱元璋初占滁州(今安徽省东部)时便主动前去拜谒,而宋濂则是得到朱元璋的召见。至于刘基,他原本也得到了朱元璋的召见,可是他"耍脾气"地没去。等到朱元璋让孙炎又写信给他,诚邀他一见,刘基才愿意出山。
而他们三人,虽然在加入朱元璋麾下之前经历不同,秉性也各有千秋,但他们在朱元璋手下的功绩都可以用"开国功勋"一词来总结。可是他们历来的功勋,也并未成为他们最终的"免死金牌"。洪武年间,这三位大明的元勋,皆死于朱元璋的不念旧情之下。
刘基此人,在朱元璋面前历来都是严于法纪的形象。就连朱元璋曾想责罚李善长,并以李、刘二人有嫌隙一事来劝刘基不要阻止他处置李善长时,刘基都还是坚持原则,不计前嫌地力保李善长。可是,这样不记私利的刘基,还是在辞官回乡之后都没有逃过朱元璋的魔爪。
其实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立威除去个别旧臣也算是无可厚非。但他后来偏生忘掉了度,对他的众多手下都无差别地血腥对待。而已经辞官的刘基,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成了被殃及的池鱼。
洪武八年(1375)初,年逾六旬且已辞官的刘基身染风寒。而时任右丞相的胡惟庸在得知刘基不适之后,派医生来给刘基问诊。可在服用了这个医生开的药之后,刘基的腹中就有了一块拳头大小的恍如石块的异物,让他疼痛难忍。
刘基与胡惟庸早年有过节,胡惟庸在刘基退休前就污蔑说刘基给自己选了一块有帝王之气的墓地。当时朱元璋虽然没有因为此事就直接把刘基定为谋反,但还是对他心生芥蒂,顺势剥夺了刘基的俸禄。也正是因此,惶惶不安的刘基才辞官回乡,离开权力中心。
有一种说法:刘基后来曾在回乡后又回京去拜见朱元璋,并告诉朱元璋自己曾在服用了胡惟庸派来的医生的药后病情加重,但朱元璋只是堪堪说了几句,劝刘基自己放宽心。如此,刘基感觉自己是彻底被朱元璋抛弃,随之病情加重,不久后便撒手人寰。而《明史》又记载,在胡惟庸谋反一事被揭发时,中丞涂节说当初刘基病死正是因为胡惟庸给他下了毒。
总之,无论刘基去世的真相更接近哪种说法,他被夺去俸禄以致辞官一事都是因为朱元璋听信了谗言。能对自己的"张良"如此不信任,我们这些后人也只能感叹一句朱元璋也真是狠心了。
而和刘基有过节的李善长,与刘基因为才学而并称"一代之宗"的宋濂,则都是在后来彻底地牵扯进了胡惟庸案里。长久以来,在朱元璋眼中,宋濂都是个值得信赖的忠臣。因为宋濂为官历来诚恳谨慎,不与人交恶,也不随意向他们透露朝中的信息。曾有人向他询问一些宫中的情况,宋濂只是沉默地指指自己名为"温树"的书房。("温树"语出西汉大夫孔光的典故,有谨慎为官之意。)
还有一次,宋濂在家宴请宾客,朱元璋暗中派人前去观察。第二天,朱元璋抱着试探的意味询问宋濂昨日干了什么,吃了什么菜,宋濂都一一老实回答,做出的答案与朱元璋所知的分毫不差。所以朱元璋才会对着宋濂说:"诚然,卿不朕欺。"
可就是这么个不欺朱元璋的宋濂,却没能得到朱元璋的真心以待。洪武十三年(1380),宋濂的长孙宋慎卷入胡惟庸案。朱元璋在处死宋慎的同时,意图将宋濂也一并处死。所幸宋濂得到了马皇后和太子的力保,在二人的一番努力之下保住了性命,被贬去了茂州(今四川川北一带)。第二年五月,宋濂便病逝在了偏远的西南。
而李善长,可谓是这三位开国功臣之中最惨的。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念在李善长为自己操劳多年的份上,将他称作"萧何",封为韩国公,并赐予"免死金牌",可免去李善长两次死罪。
结果李善长这人得势之后愈发膨胀,一点点亲手败去了朱元璋对他的好感。胡惟庸案爆发之时,李善长作为胡惟庸的姻亲、一手提拔胡惟庸的人,也牵连其中。但因为手里的"免死金牌",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可朱元璋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因事又翻出当年胡惟庸案的旧账,把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又给拉了出来。这一次,不但李善长没有躲过,他的妻子、儿女、兄弟、侄子等七十余人,全部被朱元璋一令处死。
李善长、宋濂、刘基,三位明朝建国重臣,却也是胡惟庸案三万余死者之中极小的一部分。胡惟庸案、蓝玉案,再加上大大小小的各种肃清,朱元璋用最直接和残暴的手段,用数万人的生命,去换一个朱家对天下的霸权。而他的手段,到最后,赔上了无数生命,却也只给了大明276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