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观点:“让”出温情斑马线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行驶到斑马线前,车流像约好了似的,停下来,让行人先过。而行人点头、致谢,疾步通过。

北京街头,这样的温馨画面逐渐增多。“礼尚往来”之间,互动式出行习惯渐渐养成。


【资料图】

从人让车,到车让人。近几年,北京通过一个个路口“手术”,消除人车交织的乱点、堵点,保障行人通行安全;公交出租带头示范,志愿者积极引领,交通参与者逐步养成礼让守序意识,人车“各行其道”。

一个个路口,宛若一个个舞台,见证着首都市民礼让守序文明素养的成长演进。

朝阳最大路口为行人“瘦身”

人行道绿灯一亮,十字路口立即“清空”,各方向机动车在停止线后,等待行人直行、斜穿通过路口——这一幕,并非大名鼎鼎的东京涩谷十字街头,而是石景山政达街与银河东街交叉口,也是北京于2018年打造的首个“全向十字路口”。

6月2日上午8时45分,正值通勤高峰,这处四周既有商场、又有写字楼的十字路口,却十分“安静”。没有鸣笛催促,“礼让行人”无需特别提醒。

只见人行道绿灯亮起,27秒倒计时内,行人既可以走到马路正对面,也可以沿着两条对角斑马线,从容地走到马路斜对面,不再需要二次过街。行人过街时,所有方向机动车右转信号灯变为红灯,最大程度保障行人路权。

“过马路不再卡壳,大胆放心往前走,这种路口对行人太友好了!”在附近银行上班的王宇感慨道,路口“人车分流”,通行效率提升,行人也更加安全。

人车之争,在一个个路口“手术”后,得以“和解”。

望京西路与阜通西大街交叉口,是进出望京地区的“大门”,一度是朝阳区最大的路口。“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路口还不规矩,呈Y字型。”亚运村交通大队副大队长米洋回忆,在这个超大路口,行人过街常常一次过不去,过一半变灯了,站在路中央,被阻断在车流中,进退两难。

为了平息人车之争,朝阳区交通委联合交管部门,对路口进行“瘦身”改造,3个路口车辆停止线均进行了前移,将路口范围缩小约60%,缩至3000平方米,行人过街距离缩短约30%。同时,增设7处行人过街安全岛,路中间增设倒计时信号灯,各个方向的过街斑马线,围绕路口连成一个矩形,行人过街不必再多走一步“冤枉路”。

“标志清晰,设施完善,通行时间能接受,行人不再焦虑,司机也更规矩了。”米洋说,路口改造后,涉及行人、机动车交织的交通事故大幅下降。

骑行人,也是路口文明礼让的重要参与者。大型路口改造中,非机动车一次左转信号灯,正在成为“标配”。绿灯亮起,骑行人可沿着有弧度的白虚线,一次骑到马路斜对面,不仅效率提高,也减少了以往二次过街时,与车流、人流的交织。

“立体斑马线,清晰醒目,边缘的反光道钉,夜间也有提示作用,停止线前写着‘礼让行人’……”米洋说,路口每处细小改动,都在唤起交通参与者内心文明礼让的自觉。

对于不礼让行为,处罚上也“动真格”。2021年8月11日零时起,全市首批217处探头开始抓拍不礼让斑马线,交警上路严查,一百天内就处罚“不礼让行人”2.9万起。随着市民守法意识提升,不礼让行为明显减少,专项整治启动一个月,百余个示范路口“不礼让斑马线”违法处罚量就下降近五成。

近年来,北京打造了120处市级示范路口,并带动区级近400处示范路口建设。各部门“宣、劝、管、罚”多管齐下,千余套电子警察抓拍不礼让违法、增补“礼让行人”地面标识千余组、交通标志600余面、反光道钉7000余个……这些,无不在培育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的“土壤”。

公交车成为礼让“带头人”

没有信号灯的斑马线前,一辆公交车停车让行,其他车也跟着停下。往来穿梭的公交车,成为礼让行人的“带头人”。

“礼让行人,已经训练成我们职业司机的肌肉记忆了!”北京公交集团“金方向盘”获得者、6路公交驾驶员朱逊娴说。

6路公交从六里桥东开往龙潭公园,跨越丰台、西城、东城三个城区,途经四五家医院,还有北京西站、牛街、天坛等繁华区域。无论有无信号灯,只要前方出现斑马线,刻在朱逊娴脑海中的“321”指令就“启动”了:斑马线前30米开始减速、瞭望路况;斑马线前20米备刹车、时速降至15公里内;斑马线前10米停车让行,行人完全通过再继续行驶。

“起初,有些行人不适应,看见公交车开过来了犯愣不敢走,我就微笑着朝他们挥挥手,示意请先走。”让朱逊娴感动的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收获不少行人的招手、点赞“回礼”,还有“红领巾”给她行队礼。

斑马线,成了温情线。

许多市民不知道,北京公交驾驶员每天上岗前,有个特殊的环节——宣誓。走到宣誓台前,朱逊娴庄严地举起右拳,大声朗读:“为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作为一名首都公交驾驶员,我宣誓:遵章守纪、服从指挥、敬畏生命、安全驾驶、真情服务、文明礼让……”在她看来,每一次宣誓,都让她驾车时更有使命感。

礼让斑马线,也为朱逊娴避免了不少麻烦,“路口车速降下来,面对蹿出来的电动车等情况,都有了反应时间。”开了27年公交车,朱逊娴安全驾驶里程超过80万公里,零投诉、零事故。

公交集团客二分公司豆各庄场站调度应急室,工作人员正通过智能调度指挥系统,实时监测各条线路车辆行驶位置、车内外环境、行经斑马线时减速礼让等情况。“车辆是否礼让行人,通过车载前景摄像头拍摄,并抽查车速。”工作人员介绍。北京公交发挥专业检查和综合稽查的作用,让700余名安全管理人员和近200名稽查人员,通过车上、车下、远程视频等方式,对公交车礼让斑马线情况进行检查,实现对全市1200余条常规公交线路的检查全覆盖。

礼让培训,不限于职业司机,现在也成为“新司机”必修课。

在海淀驾校,科目三考试前,教练员会对学员做重点提示,“见到人行横道要踩刹车,左右看,减速、停车是关键,科目三考的就是安全和细节。”自2021年8月起,北京将“文明驾车礼让行人”内容充实到驾校培训课程和宣誓环节,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中,增加30道“礼让斑马线”考题。截至目前,已有80余万“新司机”学习了如何礼让。

每次活动都能“捡”来志愿者

6月3日上午,在海淀黄庄路口,志愿者赵伟打出“通行”的手势,行人有序过马路。与此同时,站在她旁边的志愿者亮出小红旗,伸出大拇指,向礼让行人的右转车辆“点赞”致意。

司机率先礼让,行人有序通行,这种默契非一日养成。在海淀黄庄路口站了9年岗的赵伟最有“发言权”。

80后赵伟是海淀区海淀镇团委的一名社工,工作之余一直从事支教、学雷锋等志愿服务。2014年,赵伟发现,北京不少路口存在闯红灯现象。“我们能做些什么?”她利用业余时间走访调研了东大桥、海淀黄庄在内的10个路口,最终选定了海淀黄庄路口。

“因为我平时工作和生活都在海淀。这个路口周边既有商场,也有医院、学校,之前还有一些培训机构,边上是地铁的换乘站,早晚高峰路面人流量密集。”说干就干,当年3月,她带着五六名小伙伴在路口组织“停下来等等绿色”活动,设置“交通文明指引员”的岗位,大家按地铁4个出入口分工,引导路口秩序。

此前,路口的红绿灯没有倒计时,也没有非机动车信号灯,文明引导员也还没进驻,只有协管员在早晚高峰服务。车辆抢行不礼让行人,或行人闯红灯和车主发生争执的情况屡见不鲜。赵伟做过粗略测算,一小时之内,闯红灯竟有二三百人之多。

见到这种情况,志愿者就上去劝,起初没少遭白眼。一次,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妈妈抢行,赵伟赶紧劝阻,对方却反驳:“你别管这么多,我能保证我孩子的安全。”

2017年4月,“礼在北京 让出文明”活动启动,赵伟所在的团队加入了由北京日报社、首都文明办、市交管局等单位发起的“认领爱心斑马线”活动,“承包”了这个路口。所在的路口,自行车道设置成醒目的红色,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斑马线明显区分开;红绿灯旁,加装了骑行指示屏,骑行人只需等待一个灯,就能直接来到路的斜对面……硬件升级的同时,赵伟也明显感觉到了司机、行人、骑行人的变化,“那就是更有耐心了。”

活动开展到第二年,参与路口执勤服务的志愿者明显多了。赵伟说:“每次周末我们开展活动,总能捡回来一帮志愿者,大家很乐意变成宣传者、引导者。”

赵伟还记得,一位老奶奶送孙子上学总会路过这个路口,她说:“你们真了不起,坚持了这么久,我也想加入你们。”说到做到,如今83岁高龄的老人还在坚持服务。团队中,还有来自北林、北科、八一学校、人大附中等学校的学生志愿者,也是赵伟和同事们“捡”回来的。

从“停下来等等绿色”,到守护“爱心斑马线”,再到加入“礼让斑马线”,响应“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从个人志愿者到志愿团体,9年下来,赵伟和小伙伴在海淀黄庄路口开展礼让行人主题宣传340余场,志愿者的人数也从当初的几个人发展到2万多人次。“只有全社会广泛参与了,才会体会到文明交通的重要性。”赵伟说。

文明礼让也成为全社会共治共建的项目。市直机关干部、志愿团体纷纷利用休息时间,走上路口开展文明交通宣传和引导。从今年4月开始,2048家首都文明单位也行动起来,认领、服务周边路口,劝阻违法和不文明行为。

礼让守序的文明习惯,正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路口养成。

亲历者说

海淀交通支队交通科科长鲍海聪:

从“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

海淀黄庄路口,周边楼宇密集,汇聚着海淀医院、海淀剧院、人大附中等单位,早晚高峰车流、人流非常大。“双减”之前,这里曾被称为“宇宙培训中心”,是知名的网红地。

带着记者走上网红路口,海淀交通支队交通科科长鲍海聪自信地说,“您可以亲眼看看,咱们的司机是如何礼让行人的。”果然,东向西行驶的车辆,右转弯前自觉停在斑马线前,等待行人通过后,才继续右转。

车与人和谐相处,下的功夫并非一朝一夕。

“十多年前,路口治理还围绕着疏堵,更多是为机动车服务。”鲍海聪回忆道,早些年,为了方便大客车转弯,海淀黄庄路口曾拆除机非隔离带。而近年来,随着北京“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理念的推行,“文明驾车礼让行人”专项行动的开展,路口治理也从“车本位”转变为“人本位”。

“自行车道铺‘红毯’明示路权,地面上出现‘礼让行人’提示,非机动车一次左转指示灯……”鲍海聪感慨道,随着示范路口创建,海淀黄庄路口变了模样,路侧车位清除了,辅路右转车道取消了,由主路外侧车道承担右转功能,骑行人的路权得到最大程度保障。如今,慢行环境越来越好,中关村大街上,骑车通勤的年轻人成倍增长。

科技手段,也为礼让斑马线助力。在市交通委、海淀区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关村西区综合治理项目启动,沿线几个路口信号灯智能化升级后,可以通过超声波监测交通流量。车流量下降时,信号配时自动优化,让行人、非机动车走得更快,等候时间更短。

“车让人,让出路口新风尚,执法工作都更好开展了。”鲍海聪说。

记者手记

涵养规则意识还需久久为功

一条斑马线,测出了一座城市的文明与温度。而斑马线上的文明,涉及法律约束、技术保障、人车自觉等方方面面。

从2017年推出“礼在北京 让出文明”活动,到2021年“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首都北京的道路硬件设施、通行环境有了很大提升,通过严查违法,也纠正了许多不礼让行为。

但文明秩序不仅来源于“法”,更来源于“礼”。要让斑马线成为安全线、文明线,关键在于涵养人的规则意识,对于司机、行人、骑行者而言,这是需要长期修炼的内功。

涵养互相礼让的道路文明,请多一点耐心。今天你是司机,明天可能就是行人、骑行者。作为行人过马路时,当然希望机动车等一等,对不守交规的司机很是愤怒;同样,作为司机开车时,也希望行人快走几步。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互敬礼让,很多矛盾自然化解,路口通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路口的和谐有序还需要所有交通参与者共同努力、久久为功。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逆行……斑马线上的痼疾顽症还有待治理,文明默契的养成尚有潜力可挖。

数说“礼让行人”

●持续推进“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确定120处市级示范路口,配备执法引导力量。

●全市交警严查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等12类突出违法,处罚路口违法3.5万笔。

●完善基础设施,增补“礼让行人”地面标识1000余组、交通标志600余面、反光道钉7000余个;精细交通组织,对412处路口优化交通流线,在50余处路口设置非机动车一次左转设施。

●首都文明办组织全市各级文明单位早晚高峰参与路口引导,2048家文明单位踊跃报名,主动认领近1300个路口。

●2022年路口未礼让行人事故数量下降45.5%,“12345”涉及未礼让行人派单月均同比下降44.6%。

文/孙宏阳 任珊

标签:

推荐阅读